核雕人朱双平:刻形易 雕神难!


来源:

0 浏览 评论

核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而被今天的文玩圈广为推崇喜爱,特别是能慰藉现代人烦恼与压力的佛像核雕——清净自在的佛像不断提醒人们当常断因贪嗔痴慢所造成的烦恼,以逐渐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便时常可感觉到如佛光常伴随一般的心安,身心可得更多自在。但在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传习与交流中心的总教习朱双平先生看来,众多的雕刻中,刻好佛像恰恰是最难的。

懂佛敬佛,才能雕刻好佛!

要懂得修行人和佛的境界是什么,才能刻好——不然容易成为“木偶”,没有神韵和灵性,正所谓形像而神不像。而要把佛像的神韵真正刻到位,当然需首先对人生有思考,不然就理解不了佛的思想和做法,也就无法准确表达他的状态。

事实上,佛家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菩萨也是人修成的,佛性与人性在世人身上是共同存在的,只不过更多的时候人们透露的是含有众多人生欲望的人性而已,反而让佛性的光辉暗淡了。

而佛菩萨也不是那么神秘的,他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思悟修行而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就如释迦摩尼佛在世之时。佛认为生而为人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的“贪嗔痴慢”心,所有的烦恼与苦难也都是来自于这颗不安静的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无底洞一样的欲望,这些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没有了这些欲望时人的身心状态是如何的?佛菩萨的平和、慈悲、吉祥等,其实恰恰是他们内心平静、无欲自在、充满仁爱的体现。不能理解这些基本的面,刻出来的佛像的神态和言行举止,在真正的佛教徒或者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理解佛教的人眼里一看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这就需要去学习,去修行,去感受。佛家讲证悟,就是说要去思考修行,真修实干,才能真正领悟,不然,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了人们也不信,没那个境界,觉得神叨叨的,很玄虚似的,就容易把修行学佛搞成封建迷信。

因佛明了此生志!

以雕刻佛教罗汉知名且开创了“须派”的须吟笙老先生,从小信佛,布施一生,他把“即心是佛,人人皆佛”的道理通过作品“十八罗汉”表达了出来,而这恰恰是一种极难追求的境界。

朱双平先生从小雕刻佛像,在此方面还常有些许自得。但是八年前第一次看到须吟笙先生在那么小小的一个橄榄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神态万千的罗汉时,朱先生还是被震撼了。刚开始他纯粹只是从技艺爱好甚至有点好胜心在里面的浓厚兴趣——就如骑自行车,骑得快容易,但是看到骑得慢甚至能让自行车静止的技术是最让人惊叹和神往的,而核雕于方寸之间以小见大、包罗万象且能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悟的艺术特点才是最吸引人的。

在过去人们雕刻的是在寺庙供人参拜和学习的佛像,但是在当今时代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寺庙,去了也不一定能静心观摩体会佛的精神。而核雕以精致小巧的造型和变化万千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朱双平先生便开始从大件佛雕的雕刻转为潜心学习须派核雕。因为有着多年佛雕的基础,所以他很快便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核雕创作了。多年以来,朱先生雕刻了众多的核雕佛像,也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喜爱,因此朱先生表示一定会以此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文/丁龙昌)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