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今后3年财政投入超30亿用于科技创新


来源:

0 浏览 评论

信息来源: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汇集各类服务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

2017年惠州将力争建成广东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2020年惠州将力争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记者从11日召开的惠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获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惠州将推出不少举措:今后3年,惠州财政将投入不少于3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专利申请量增幅连续5年珠三角居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支出占比不断提升,全市R&D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1%提高到2014年的2.3%,年均增幅超过30%,增幅居珠三角首位。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惠州建成了一批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2889件增长到去年的18359件,连续5年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中海油惠州炼化分公司“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创新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惠州连续五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去年,惠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2%、41.8%,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3.9、16.1个百分点。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科技部首批试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不足之处。目前惠州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能力不够强;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创新“航母”;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够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83家;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到20家,正常运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仅4家。

将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为进一步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惠州在前期出台《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六大行动”的实施方案,细化了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1+6+N”系列文件,绘制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

在目标定位上,惠州将努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力争到2017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广东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到2020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惠州将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一是把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建设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动力源,重点加快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形成创新驱动的“第一圈层”;“第二圈层”为惠州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第三圈层”为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

在路径选择上,惠州将从实际出发,协同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基础研究。惠州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两所两装置”建设,提高惠州基础研究能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三角大科学中心”核心区。

到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要达500家

当前,惠州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提升重大平台创新引领能力,下大力气培育创新型企业,下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下大力气提高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下大力气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惠州高新技术企业仅183家,惠州将尽快制定培育计划,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深入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00家。

惠州将落实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扶持办法,加大股权投资或财政补贴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10家以上。

工业技改是最有效的投资。惠州力争到2017年,全市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覆盖率达60%以上,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00亿元以上。还将力争2017年全市孵化器总数达16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超过6家。

创新发展需要解决资金瓶颈。惠州将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5-2017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少于30亿元。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争到2017年,全市R&D占比提升到2.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建设成为“人才生态”最优的城市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抓人才就是抓第一动力。目前全市有各类人才96万多人,其中高级人才1.4万人,人才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惠州将出台不少举措,比如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构建“一口受理、全程代理、一站办结”的服务机制等。

相关阅读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