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梁村落“复活” 众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再平衡


来源:

0 浏览 评论

 

 

刚吃完饭的张娇盘腿坐在坑上,一只小鸡沿着她的往上爬,一直爬到下巴附近,正探头要啄她嘴里的食物。她一把抓住它,轻轻放到坑上:“这小东西哎……”此时,一只黑兔子正蹲在坑上,津津有味地喝着张娇碗里的玉米水。

这就是张娇,与从媒体报道中“守护大山的女人”、“千万富姐变‘负姐’”、“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的形象大相径庭。她剪着板寸,说话一副大嗓门,说话粗野、泼辣。和她说话,她常冒出来的词是“听不懂”。她在山里住了十几年,对外面的话语体系已不熟悉。

但张娇最近要做一件新潮的事儿——众筹。她想把她山地里遗留的村落通过众筹“复活”,来支撑她做了二十年的生态保护事业。

(小标题)万亩荒山变绿海

1997年,靠着做“倒爷”赚到上千万的北京女孩张娇,拿着200万元换来了九里梁一万亩荒山30年的使用权,从此便守着这片山林,散尽千万家产,生生让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海。

现在,经过张娇生态恢复的山,植被与周围的山有了明显的不同。北方的山上大部分是岩石,上面长着稀疏低矮的草木。而张娇做了生态恢复的山,树木比周围的山高出一截,绿色也明显更为浓密。走在山地里,可以看到翠绿色的鸟儿在草间悠闲行走。张娇说在她这个天然林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地下窜的生物都有了,不仅可以看到野鸭、喜鹊、啄木鸟、地鼠,她甚至还见过豹子。

只是,从石头缝里种出树来,期间的艰辛,只有张娇自己知道。

二十三年,消耗了张娇最宝贵的青春,也散尽了她的千万家产。根据张娇的计算,这些年的全部花费有2000多万元。钱到底花哪儿去了?张娇算起来,100颗种子才能种出3棵,过去一年1平方米花30块钱育种、人工费,现在一平米花费涨到150元,一亩地660平方米,重复二十年,张娇的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花了出去。“姐最高峰的时候,管过600多个工人,同时散在各个山头给我种树,”说起往事来,张娇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得意劲儿。

这本是个荒山变绿海的美丽童话,靠张娇一己之力完成。然而,童话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资金。1997年以来,张娇承包的这片林地,几乎没有产出。因为几乎所有的产出,都贡献给“生态链”了。她种的玉米、蔬菜、水果,许多成了野猪、猪獾或者狗獾们的食物。她不许人折这里的一枝花,一棵草。可是,这种生态保护的模式难以持续。张娇力不从心了。

 

(小标题)从与世隔绝到打开大门

如何实现生态恢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张娇面前的难题。她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多养鸡、搞生态旅游等等,但都没有成功。

2008年,绿色和平当时的森林项目组负责人刘兵,经常接到一个“老太太”的诉苦和求帮助电话。刘兵约了她到绿色和平办公室与自然大学校长、以中国最关注森林保护的记者著称的冯永锋聊一聊。张娇上来之后,刘兵诧异了:“你不是老太太啊!”

几天后,冯永锋与刘兵,以及当时 《绿叶》杂志的编辑窦丽丽一起去考察。“当时我就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她不要再自己投资,止血。我记得她当时有个想养2万只鸡的计划。二,组织活动,吸引北京和全国的公众上九里梁,让大家在上面“消费”,而不是她把九里梁的东西运到外面销售。再好的农产品,一旦远距离输送,都会亏本。但要让人上山,这座山要么变成“寺庙”,要么变成“书院”,得有个精神上的理由。于是,决定开始以自然大学自然书院的名义,组织活动。三,她在山里呆久了,与世隔绝。我觉得她自己要改变性格,要开始出山与公众来往,首先要与环保组织、公益组织来往起来。”冯永锋说。

张娇被冯永锋说动了。整个大山方圆几公里就张娇一家三口住在里面。她远离城市,与世隔绝。记者来采访她,记者说的话她听不懂,她说的话记者听不懂。原来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山林,现在她决心打开大门,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来。“说实话,我很犹豫。山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的生命,我的血、我的汗,折损了都会要了我的命。可我慢慢也想通了,只有让人们真正进入了,才会让人真正关注自然。”

 

(小标题)“村落复活计划”众筹火了!

“众筹”这个主意,是今年7月底,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华仁红为张娇和九里梁设计的一条新的发展思路。2008年自然大学创始人冯永锋把张娇带入公众的视野,并积极奔走呼吁政府和各公益组织来关心和帮助这位“生态英雄”;如今,自然大学再次向张娇伸出援助之手。华仁红原本是一家IT公司的高管,加入自然大学团队后,主要承担该组织在“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战略拓展;这次的九里梁村落复活计划是他代表自然大学对如何用经营社会企业的思维进行民间公益团队自我良性发展的第一个试点。

张娇所在的“民间自然保护区”,周围全是山,山上还有些残长城,当地人说是秦长城的“边长城”,零落着几个烽火台。在围成一圈的高山中间,原来有个村子。这个自然村的名字,叫九里梁。1992年,因为饮用水源发生危机,这个村子整体移民走了,流落下来一些房子。张娇把周围林地都承包之后,这些房子也自然“流转”到了她的手上。张娇想做的,是通过众筹修复部分九里梁遗留的院落,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为她的生态恢复模式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资金出路。

这个想法得到冯永锋的认可。冯永锋有一个观点,保护森林,不需要对森林本身投资,而要对保护力量进行投资,保护力量来自于公众参与,因此,核心是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公众参与的问题。“众筹是近几年一直在尝试、也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办法。让公众在半商业半公益间,半投资半捐赠间参与环保,比较适合当今社会的形势和需求:公众相对比较富足,因此有能力支持好的环保项目,尤其是像九里梁这样的民间自然保护地项目;他们需要有公信力的保护渠道,因此需要自然大学这样的环保组织在中间作为协作平台;他们愿意自己投身其间,但不能占用他们全部的精力。”冯永锋说。

野巢设计创始人郭磊也认可这个项目。郭磊4月初通过雷励公益组织的张素丰到九里梁考察。作为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郭磊考察之后认为,九里梁的旅游资源非常好。“首先一万多亩的山林是很大的空间,在北京这个地方现在你根本找不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能拥有一万亩山林,而且山林的生态系统被张娇修复的非常好;第二,这个村落虽然二十几年没人住了,却恰恰能够保持最原始的乡土风貌,现在北京甚至全国的农村都现代化了,失去了乡土气息,而这里因为没有人住所以被保留下来了,我的直觉告诉我:稀缺的就是昂贵的;第三,九里梁紧挨着延庆百里山水画廊和四季花海,从旅游基础环境看九里梁的发展潜力很大。”

于是,以华仁红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团队快速组建,并以项目众筹的方式开始实施。

“来九里梁安个家/做一个地道的山里人/以山林为伴/与鸟兽狂欢/在这里,你可以亲吻大地/尽情地呼吸……”8月31日,一篇题为《九里梁村民招募计划——快来森林中安个家吧!》微信文章发出之后,张娇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

“我们没想到我们这么牛,”张娇笑着说,“原本想众筹5个院落,20个名额,一下午就满了!大家还要求增加院落!”

在北京做国际贸易的程仲庐就是其中一位众筹人。他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就决定参与众筹。他甚至还没到九里梁实地考察就把五万块钱众筹款打到了张娇的账户上。“这是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结合的好项目,我相信这个项目可以让所有参与人满意,我也希望以后让孩子在这个项目里更好地成长。”

更多的众筹人是被张娇的故事打动而参与进来。“当时看到项目文章中张姐的介绍,很震撼!从大学时参加环保协会,青山绿水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而张姐让我知道梦可以成真,看你有多大勇气去追寻!”众筹人孙韦郡说。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众筹项目。众筹人黄韵琦说,如果纯为了投资 也许有更多更合适的渠道可以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自己或者家人找寻一个能回归自然的方式,或是考虑公益,应该说做出一定付出可默认是心理接受的。即使未来有投资收益,也就权当是彩蛋吧。”

冯永锋还在思考九里梁村落复活计划中,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点。他认为,九里梁村落复活一是要形成一个明确的特色精神力量。倒不一定说要形成宗教般的神圣感,而是说,大家到这个地方,就知道是来学习自然保护、参与自然保护、践行民间自然保护地共同理想的。二是要大量组织活动,在众筹到资金改善硬件条件之后,让公众以各种形式大量参与起来。三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壮大保护盟友团队,光几十个众筹人仍是不够的。同时,继续探索民间保护地获得政府和当地社区认同的可能性。冯永锋希望可以在张娇剩余的十多年承租期内,让这个地方的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扭转。“要么变成旁边的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要么成为政府认同的民间自然保护地类型。让这片美好自然,牢牢地掌握在有保护意志的人手中。”(完)

相关阅读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