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线荒漠里的红柳“卫兵”


来源:

0 浏览 评论

他,是中等个头略有发福的和蔼中年人;他,是面庞黝黑笑起来眼睛弯成一弯月牙的“呆萌大叔”;他,是同事眼中的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他,是深深热爱锡林郭勒天堂草原的热血男儿,他就是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公司锡林浩特工务段白音库伦线路车间的主任信利强。

当初秋一天中最后一抹余晖渐渐从浑善达克沙地中的边陲小站白音库伦隐退的时候,现年38岁的信利强那微胖的身影才从铁路线旁的沙丘上蹒跚走下,从小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上都镇的他,17岁考上锦州铁路成人中专,毕业后就来到了集通铁路(集团)公司白旗工务段桑根达来线路车间,当上了一名线路工人,20年的光阴荏苒,热爱这份事业的他从白旗工务段的线路工成长成了锡林浩特工务段白音库伦线路车间的车间主任,也从一个青葱少年变成了一个眼角爬满皱纹的中年大叔。除了将全部的青春奉献给了那两条银光闪耀的铁轨,他最爱的事就是在草原的风刮起来后,每天收工后到铁路线路边上亲手栽设的红柳沙障那里转一转,扶一扶刮倒了的柳枝。

“我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小时候这还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滩,这几年沙化严重了,这就变成了大沙窝儿!”亮晶晶的汗珠挂在他黢黑的脸颊上还没有完全干涸,大大咧咧的他顾不上抹汗,一把把怀里高高摞起的一大捆干柳条呼地一下放到脚下的沙地上,“都说咱们锡林郭勒这儿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现在入秋了又要开始刮‘黄风’了,每到这时候沙子全拱到铁路线路上来了,会影响行车安全的。”信利强用手一指沙地上横成排竖成行的红柳墙,“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看,这就是咱们防治沙害的法宝。”

看到他口中所说的“法宝”,原来是一根根40厘米见长的细干柳枝,乍一看没什么奇特之处,仔细一看原来每一根柳条的底部都有一个斜斜的45度角切口。正暗自纳罕这种柳条的用途,信利强接过记者手中的柳条往地上深深地插下去,一边演示一边解释到:“你看这柳条底部削得尖尖的,是为了方便它往这沙地上插设、栽种,像这样一根、两根地一排排插上,再用工程线这么勒紧,就成了最坚固的‘沙障’了。”说起这些沙障,作用可真是不容小觑,锡林浩特工务段管内白浩线深处浑善达克沙地,是大唐煤制气厂运往外地的唯一通道,承担着运输重任,每逢春秋两季草原上的风就将沙堆吹到了铁轨边上,这将严重影响到轨道线路设备几何尺寸和设备质量,也增大了工务部门线路养维修难度。为了从源头上切除这一“病患”,大家想了好多办法,有一天信利强从电视上看到南方渔民将海带、紫菜这些作物种到海里设置好的网格里,一下激发了他的灵感,“为什么不照这个样子把耐旱的红柳条在沙地上载成网格,里面再种上沙棘这些耐旱植物,这样不就既形成了天然的防沙屏障,又栽种了绿色植被,一举两得啊!”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段领导的认可和协助,迅速在有沙害的车间推广开来。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信利强和车间职工4年里经过无数次刚插下去的红柳枝就被风吹到、倒了再去扶的坚持,白浩线8公里至10公里处最顽劣的沙害地段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随着红柳成活率的增长,周边植被、水泊也渐渐丰富了起来,今年春天,在白音库伦还发现了野生天鹅的踪迹。放眼望去,荒漠无垠的沙地上成排成排的红柳枝在风中傲然挺立着,信利强骄傲地说:“这里每一根红柳,就像是我们的卫兵,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们的卫兵守护好这条铁路,看着这里变成绿洲!”(吴红玲)

相关阅读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