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意义


来源:

0 浏览 评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加快,取得了较好成效。发展普惠金融,对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普惠金融的定义与内涵有几层意思:

第一,以合格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金融服务,多年来世界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来看,如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做这个工作的机构自己本身在财务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完全靠捐赠和施舍是难以持续下去。

第二,普惠金融要公平对待所有客户。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面对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它的真实含义是要对所有客户进行金融服务,而这些金融服务应该是在每一个人有金融需求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是对每一个人,而不仅是对生活贫困、低收入人群。

第三,客户的金融需求不应限于贷款,还应该包括存款、支付结算、保险、投资等等各类需求。

第四,普惠金融中服务的难点是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应该是政府和社会救济的对象。为什么大家一提到普惠金融,马上想到的就是扶贫?这是因为,当我们贯彻普惠金融理念的时候,当我们要向每一个人提供及时的、有尊严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时候,难点恰恰是在这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生活环境不好地区的人群,因而大家就把普惠金融往往狭隘地理解为扶贫金融。

出于这样一个定义,要让信用成为财富是普惠金融的根基。金融就是经营信用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的、及时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基础在于信用。信用积累的缺乏和抵押物的缺失,是许多人难以获得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缺乏服务意识,是许多人不能够公平、及时获得金融服务的客观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引入金融的时候,金融被看成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银行是社会部际的机关,是财富分配的机构。中国不但没有把低收入人群放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除了国家和国有企业,其它的私营企业、个人都不在主流视野范围之内。而改革开放才让金融从只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逐渐走向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服务。但是,金融业管理的意识远远大于服务意识,这也就是互联网在西方发明,但是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在西方发展。因为我们存在着长期的金融压抑和管制,因而当有了一个新的技术,让人们可以便捷地接触到金融服务的时候,那么它就风生水起地在中国掀起了波浪。

珍惜自己的信用,给低收入人群一个积累信用的机会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本道路。网络时代让信用成为财富已成为可能,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过分注重抵押的重要原因。在网络时代,人变得透明,极大地提高了失信的成本,使基于信用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为了实现这一切,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教育,让人们看到自身的潜能,通过金融教育,破除金融的神秘,让人们珍惜自己的信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自娱自乐,创造出了许多让金融从业人员都很难理解的金融工具。当投资者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产品风险的时候,他怎么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所以,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帮助实体经济发展来控制一定程度的风险,这才是金融服务的本质。

银嘉金服董事长孔建国表示:“普惠金融,其本质是去中介化,砍掉中间环节,让资金融通、支付、信息获取等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降低成本和进入门槛,让人人都能成为金融的受益者。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一场革命,其模式将在未来20年成为主流。”

相关阅读

网罗天下